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技术迭代、社会转型与文明碰撞正重塑人类生活的每个维度。在“快速变化”成为全球关键词的当下,博物馆这一承载文明记忆的场域,如何应对变局的挑战,成为激发社区活力、回应时代命题的创新枢纽,是每一位博物馆人应当思考的议题。
从敦煌莫高窟AI复原到故宫“数字文物库”全球共享,从社区博物馆的参与式策展到气候危机主题的沉浸式叙事……博物馆已不再是静态的“文化保险箱”,而是进化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超级接口”。在快速变化中,博物馆应当保持定力,并且做得更多更好。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把握当下,应势而为。
博物馆是保护文物、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以物传神、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的大学校。从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原初形态到当代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历经2300年文明进程,其物质形态、学术定义与社会功能始终处于动态重构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自1946年成立以来,已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8次修订,最新版本于2022年发布。从博物馆的最新定义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其公益属性的强化,同时国际博物馆日历年的主题始终围绕教化民众、服务社会的核心使命展开,彰显博物馆作为社会变革推动者的责任担当。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进一步强调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语境下,博物馆需直面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与重构的新命题,通过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间构建动态平衡,实现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博物馆呼应时代命题
近代博物馆的诞生本质上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多重历史力量交织的产物,博物馆的发展也始终有所处时代鲜明的印记。如17世纪后期,启蒙运动催生了近代公共博物馆的出现,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率先向公众开放。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卢浮宫改制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王室珍藏转为全民共有,成为博物馆社会化的里程碑。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同样是应时代而生。面对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以“开民智、明公理”为使命,践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创立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重构的关键时期,博物馆事业被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根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各级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明确为:通过系统化陈列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提升全民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与劳动生产积极性,从而强化国家政策的社会认知基础。在此背景下,1954年落成的山东博物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首个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率先构建起“历史陈列+建设成就”的展陈体系,既彰显齐鲁文明演进脉络,更着重展示农业合作化、工业体系建设等现实主题,成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文化示范平台,担负起当时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文物保护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据统计,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量达6833家,全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已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现象,到馆参观更演变为新时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山东博物馆为例,2023年游客参观达254万余人次,2024年游客参观达301万余人次,参观人次屡创历史新高。“博物馆热”的形成来源于民众对文化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博物馆在促进文旅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也是博物馆亟须解决的课题。博物馆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推动自身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由“文化守护者”向“社会创新引擎”的转变。
山东博物馆推出多个精品展览
二、新时代中国博物馆的文化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进入关键阶段,为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语境。当代中国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的文化使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文化自信的叙事建构。通过对馆藏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运用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的互证方法,提炼中华文明基因中的价值共识,突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在叙事策略上实现从“器物展示”向“精神阐释”的范式转型,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第二,文明互鉴的价值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对话机制,需遵循“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原则。通过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阐释体系,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彰显其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共通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比较视域中塑造具有“普世价值”的国家形象。
第三,历史智慧的传承创新。博物馆应发挥“文化记忆库”功能,建立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对话通道。系统梳理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治理智慧,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三、山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博物馆履行新时代使命的核心路径,更是其作为人类文明守护殿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在属性要求。进入新时代,山东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锚定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一)科学管理,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要求,加快实现博物馆治理能力现代化,山东博物馆不断构建完善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2024年,山东博物馆立足博物馆主要职能,对标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要求,打造“管理与治理”“学术与科研”“展览与展示”“教育与宣传”“观众与服务”五大工作体系,形成“五+N”工作模式,全面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二)贯彻学术立馆理念,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打造“齐鲁文博讲堂” 品牌,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强化博物馆学科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快速成长。加强藏品保护管理,完成“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以学术研究全面引领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立足馆藏优势资源,成立古代石刻艺术、明代服饰、古代铜器、山左明清书画、水墨画、鲁绣、生物多样性7个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海岱文明、齐鲁文化“两创”研究基地;推动“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稳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