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科资讯/

文物系统性保护写入政府报告!“两会”最新提案建议汇总

时间:2024.03.06

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启,广州欧科汇总、摘录两会涉及到的有关“博物馆、文物、文博” 等相关提案建议及相关报道,以供传阅


01

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摘自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02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

“到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 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在博物馆里体验文化年,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作为一名文博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据悉,马萧林今年两会带来的提案建议将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新媒体新技术助力文物变成‘顶流’”


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有多火爆?8天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大众青睐,不断涌现的优质文化活动,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旺盛。”在马萧林看来,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为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马萧林介绍,他们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AI计算技术,自动生成被拍摄文物的三维模型,在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即使是微小如拇指的玉器,在视频中也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纹饰清晰可见,光泽熠熠生辉。”马萧林举例道。


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四神云气冰箱贴……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将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吸引观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破圈之钥”,也成为文物的有力“代言人”。


“当前公众的积极反馈,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卓有成效的。”马萧林表示,只有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文物更具传播力、感染力,才能不断拉近馆藏文物和社会生活的距离。


“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舞台”


如今,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有的人还会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与历史文物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在这里,既能汲取知识的滋养,又能遇见心灵的共鸣者,何乐而不为?”马萧林笑称。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超过90%,多地博物馆接待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一组组数据鲜活生动地展示着,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发挥自身场域优势,更好满足年轻人多样的个性追求?马萧林认为,博物馆要善于引入互动科技,让展品故事活灵活现,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定期举办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社交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思考与参与热情,拓宽文化视野。


“博物馆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年轻人心灵交流的港湾,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既时尚又充满知识氛围的社交场所。”马萧林说。


随着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剧增,许多热门博物馆一度“一票难求”。如何确保游客在参观时获得高质量体验?马萧林建议,可以通过分段预约参观的方式,让游客在观展时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加大扩充专业、规范的官方讲解服务队伍,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装置,开发多语种、分众化的自助导览系统,增强讲解的时代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持续深挖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利用科技赋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开辟新道路,为现代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元素。”马萧林表示。


03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

建议对民营博物馆进行单独评级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将提交《关于加大对新型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扶持的建议》的提案。朱鼎健委员建议,从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力度,重点针对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对于增加文化旅游体验的民营博物馆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纳入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完成独立的民营博物馆的认证评级体系,鼓励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结对共建”等。


2023年,中国旅游业展现持续性复苏。同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体现出政策指导。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增加项目和产品供给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朱鼎健委员建议,从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力度,重点针对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常设性的实景演艺、私人博物馆、基于视听科技的演艺和沉浸式体验项目等,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传统的旅游业实现迭代升级,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


朱鼎健介绍,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博物馆总量超过6500家,其中民营博物馆1700多家。民营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主题、藏品和活动,成为文博旅游的生力军。然而,民营博物馆在运营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更直接的引导与支持。


首先,建立完成独立的民营博物馆的认证评级体系。目前全国范围内博物馆有一二三级评级体系和补贴机制,民营博物馆可以参与。鉴于民营博物馆在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上的差距,要获得国家评级奖励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借鉴文旅部门针对民宿设立专门评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出台政策,对民营博物馆进行单独评级,评估体系和补贴标准等更有针对性和精准性。


其次,由国家文博管理机构出台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具体实施,鼓励发展增加文化旅游体验的民营博物馆、展览馆等,纳入当地公共文化体系,在场馆建设、专项文化经费支持、运营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朱鼎健委员建议,鼓励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结对共建”,联合举办展览、主题活动、互动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政府部门给予资源倾斜。


04

全国人大代表宋燕:

为“博物馆热”保温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江苏355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超7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30%。“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一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参与了文旅复苏、科技发展等多领域的调研工作。


宋燕:“比如说‘数字化的支付是否匹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是否会适应入境游客的一些消费活动体验’这些调研。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其实经常会和小朋友们交流。博物馆的展览包括文字的解读、展柜的高低、灯光的明暗等等,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是否是适应的,我们也想针对儿童参观博物馆制定一些标准。”


05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

不断释放博物馆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来自彝族,是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从业17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古生物研究,参与了澄江化石地申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展陈与管理等工作,用专业所长赋予馆陈数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新生。


为了让博物馆里的知识更接地气,郭进带领团队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通过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等方式,让化石“活”起来;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引进AR智能体感互动设备及8K天文数字球幕剧院等方式,在探索博物馆“自食其力”渠道的同时,促进科研向科普转化。


调研博物馆发展难点、回应群众关切、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履职期间,郭进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依法履行代表职责。


今年,郭进计划把关于加强基层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继续为博物馆人代言。


06

全国人大代表杭侃:

加大科技保护力度 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回答记者提问时分享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杭侃介绍,云冈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我们的危险体加固工作进行了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环氧树脂灌浆和锚杆加固技术,曾经获得过国家的嘉奖。目前,危险体加固工作告一段落,我们进入了以预防性为主的阶段。


“但我们肩负的任务并没有减轻。”杭侃坦言,因为云冈石窟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有的里面还有软弱岩层,容易碰到风化、冻融、渗水等多种病害,所以今后的工作当中,在洞窟病害机理的研究和保护材料的研制方面,我们都会持续加大科技力度。


杭侃更加切身地感受到石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举例说,云冈石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也就是在它的中间雕了一座五层的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中外学者对这个石窟也广泛关注。梁思成、林徽因、刘敦珍等先生在调查云冈石窟的时候也重点关注过。但39窟顶部风化的还是比较厉害的,有点儿像酥饼,因此我们进入现场修复的时会把安全帽取下来,采取半蹲的姿势,生怕戴着安全帽,万一一不小心碰到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云冈石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在今后的保护工作当中,会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07

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

把亚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分享了坚守殷墟考古一线25年背后的故事。


“25年的坚守,来自于我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一次考古发掘,当时在前辈的带领下,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我们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当我们用冻僵的双手拿着手铲、刷子等工具,清理出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大家都惊呼不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当时殷墟发现的唯一的一个牛型的青铜容器。”何毓灵回想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作为考古工作者,何毓灵深知考古不是挖宝,“田野发掘结束不久,我们组建了一支由人骨、动物、植物、冶金、文保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团队。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揭开了三千多年前不为人知的一个谜团。青铜器铭文显示墓主人是亚长,根据科技检测表明亚长是位35岁的男性,身高170厘米,随葬的七件象征着军权的铜钺和大量的兵器表明,他生前是军事家,而在亚长的骨骼上检测出大量严重的砍、扎、伤,表明他曾英勇作战。”何毓灵说,“考古学家像侦探一样揭示古人的谜团,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让我坚守下去。”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经过近百年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揭示了东亚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样貌。


“新时代以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考古发现。”何毓灵介绍,“比如说我们发现了数辆马车可以并行的宽阔大道,在宫殿宗庙区里面发现了风光秀丽的大型寺院,还发现了界定王陵神圣之地的界沟,我们甚至发现了可以铸造青铜器,像司母戊鼎或者后母戊鼎的这种青铜做法,把殷墟的发现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现场,何毓灵告诉大家,“就在8天前,大气磅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用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地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


“在策展之初我就提出来,要建立一个亚长墓的专题厅,用577件文物来透物见人,把亚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何毓灵说,“目前那件让我一直非常牵挂的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亚长牛尊,正在我们展厅的c位。欢迎大家来殷墟博物馆新馆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


08

全国人大代表汪万福:

科技引领文保创新 匠心追梦技能报国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多年来持续关注我国壁画和土遗址保护,他对文物保护和研究有着更多的思考,履职以来,他走访基层,听取建议,为全国两会的召开做足准备。


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生物研究室,汪万福正带领科研团队,加紧对古代壁画表面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做微生物培养。他说,这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履职一年来,汪万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听取各方建议,围绕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等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人大代表,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将发挥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作用,积极履职尽责,将更多基层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


09

全国人大代表郑喆轩:

加强遗址保护利用 让公众文博体验更丰富

2024年新春,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现在很多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需求,以形式多样的展览丰富文博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表示,博物馆工作者用心用情做事,考古人参与策展,在致力于提升博物馆展览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推动文物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郑喆轩关注到,近年来,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剧增,许多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这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折射出文旅消费的火热势头。郑喆轩认为,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用好博物馆资源,完善配套经费和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近几年,郑喆轩带领团队发掘了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遂宁桃花河等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取得了丰硕成果。最近,资阳濛溪河遗址获评“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濛溪河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呈现数万年前神秘的“远古世界”,具有世界性独特价值与意义。郑喆轩希望能够活化利用遗址,通过协同制作精品考古节目等形式,展现遗址发现、研究过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国际影响力。


“2024年,我们将继续推进皮洛、濛溪河、桃花河等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加快整理和成果转化进度,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考古的国际影响力。”郑喆轩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濛溪河遗址等旧石器考古,今年他还重点关注“推进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加强蜀道保护利用”议题。


在专业领域之外,郑喆轩习惯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所见所思随时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例如,针对外卖中经常出现提供米饭过量、导致粮食浪费的现象,郑喆轩提出,适当规范米饭的标准化计量,建议外卖平台和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一两、二两或半份等差异化选择,以便消费者按需点餐,减少粮食浪费。郑喆轩一直思索着类似的“小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以期用微小的改变一步步推动社会进步。


10

全国政协委员们发延:

乘“博物馆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如今,看展由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行为变成‘大众探店’,尤其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对传扬中华民族故事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受访时表示,今年将就更好发挥文物古籍作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案。


他说,许多文物是打动人心的历史见证。如宋代一枚小小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桃花石”意指中国,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而新疆出土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上,也有意为“桃花石可汗”的铭文,说明喀喇汗王朝认可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域虽远离中原,但这里的王国宋代便有中国一体意识。


再如,民族文化宫相关主题展中展出的继承发展唐三彩的辽代三彩器、明代藏文抄本古籍与历代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的礼品等,都是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其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不可取代”。


在近年“博物馆热”和国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利用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让文物说话”。们发延指出,当前对文物古籍内涵挖掘阐释力度不足、展示传播形式有待丰富创新。


为此,他今年提案倡议,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协助各博物馆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历史支撑。同时,加强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等服务,增强中华民族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采访中,们发延热情鼓励民众走进博物馆听文物“讲故事”,并推介了民族文化宫正展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其中就展出有前述桃花石可汗铜币。他表示,除了1500余件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的珍贵文物,取意“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花瓣古籍墙”、用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等,定能带给观众视觉震撼与感动。


11

广州欧科:

文化遗产五化模式助力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广州欧科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中心”,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应用,涵盖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考古与文物保护、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革命文物保护、数字文明活化创意五大版块,具有覆盖品类齐全、展示传播多元化、可触及性强的特点,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应用技术、理论、方法——文化遗产五化模式“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故事化、心域化”。

未来,广州欧科将充分发挥示范基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响应各级部门关于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号召,不断钻研,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不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国家文物局、文旅中国、博物馆圈